院史回顾
院史回顾
当前位置: 首页 >> 旧版网站内容备份 >> 院史回顾

一、文学院

文学院的前身是中文系。从1951年开始招收第一期国文班以来,为国家培养了1万多名专科、本科、硕士、博士毕业生。

文学院下设中国语言文学系、汉语国际教育系、新闻学系和广告学系,包括3个中心,11个教研室。辽宁省写作学会、辽宁省鲁迅研究会、大连市明清小说研究所、大连市写作学会、辽宁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中心、辽宁师范大学青少年媒介素养教育中心、语言科技与东北亚语言资源研究中心等均挂靠在文学院。

文学院现有汉语言文学(师范)、汉语国际教育(师范)、新闻学、广告学4个本科专业。具有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包括文艺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字学、古典文献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课程与教学论(语文)8个硕士学位点和学科教学(语文)、新闻与传播2个专业硕士学位点。其中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5个专业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现有本科生1264人,研究生469人。

学院现有教职工72人,其中教师58人,具有正高级职称者13人,副高级职称者25人,中级职称者20人。博士生导师8人,硕士生导师42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辽宁省教学名师3人,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1人,辽宁省特聘教授1人,辽宁省创新人才3人,省级骨干教师2人,辽宁省高校优秀人才支持计划3人。

学科专业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文学院高度重视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全力贯彻“重点突破、整体提高、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的发展思路,努力实现高水平、跨越式发展。紧紧围绕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这一中心工作,以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为重点,与时俱进,不断开创学院发展的新局面。

在学科建设方面,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是辽宁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和提升高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2014年,获批艺术硕士(戏剧)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新闻传播学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2018年获批中国语言文学专业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学院的博士点由1个增至5个: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在专业建设方面, 2013年,中国古代文学教研室、语言学(对外汉语)教研室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汉语言文学专业2018年获批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2019年获批为国家一流本科专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2020年获批为辽宁省一流本科专业。

2014年至2015年,学院的4个本科专业均参加了辽宁省专业综合评价,汉语言文学、汉语国际教育2个师范专业获得全省第二名,新闻学获得全省第三名。同时完成了进入评估前20%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站建设,扩大了社会影响力,为申报下一批优势特色专业奠定了基础。为了使培养目标更加适合现代社会发展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学院先后在2010年、2014年、2016年、2018年4次修订教学计划,优化专业基础课程和师范类教育课程的学时和学分,调整了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增加了实践教学环节的学时,适当调整了考核方式。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提高了选修课的质量和效率,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2020年,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中学教育二级)认证。

深化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得到提升。多年来,文学院始终把教学工作放在首位,常抓不懈,积极贯彻学校“宽基础、高素质、有特长、适应广”的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形成了“以把握行业前沿为主导,以实践教学和素质训练为两翼,通过实践环节,努力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和“以学生为主体,以学风建设为中心,通过特色活动,切实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办学特色。

为提高教学质量,学院积极组织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先后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6项,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多项;目前正在进行的省级教改立项3项,校级教改立项7项。学院还加强精品视频公开课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目前已有省级精品课程7门,校级精品课程6门。据学校最新统计,文学院省级精品课程和教改立项数量位居全校首位。文学院连续多年被学校评为教学管理先进单位。

学院高度重视课堂教学质量以及实习、实践环节。每学期都安排一定时间,举行教学名师公开示范课,每两年举行一次青年教师讲课大赛,并制定了教学委员会、领导班子、教研室主任、教师之间相互听课、评课制度,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学生的意见,组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进行评估。十年来,共有34人次教师获得学校优秀教育工作者、教学优秀、优秀实践指导教师荣誉称号。共有12人次教师在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比赛中获奖。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的实习工作,多年来逐步建立了多个中小学师范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和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基地及多个新闻学、广告学专业实习实践基地。2015年,与北京壹捌零整合营销传播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及共建协议,申请获批了辽宁省大学生实践教育基地建设项目“辽宁师范大学全媒体创意传播联合培养基地”,这是文学院首个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学生实习采取集中编队和自主实习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全程指导和巡视检查相结合,形成了稳定成熟的实践教学模式,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

十年来,100余名优秀学生被免试推荐到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浙江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辽宁大学等高校继续深造。

2000年,国家开始实行毕业生自主择业、用人单位择优录用的“双向选择”就业制度。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及时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动员教师力量参与学生的就业工作。为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学院不断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注重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同时不断完善毕业生就业管理、教育与服务,通过加强就业指导,鼓励学生先就业再择业,积极到基层就业和创业,确保毕业生充分就业。学院2001—2020年共有5653名学生毕业,整体就业率为95%,近五年考研率为23.8%。

科研成果显著,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进展。文学院科研实力雄厚,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中国语文》《外国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权威杂志、报刊 上连续发表论文,屡屡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转载。每年都有较高水准的专著、译著、教材问世。

2011年以来,学院共主持承担国家社科项目32项,教育部项目(含语委)27项,省教育厅项目26项,省社科规划项目33项,省社科联项目8项,其他各类省市级科研课题19项。教师发表学术论文1284篇,出版学术专著110部、译著6部、教材6部。

2012年10月,学院主办全国性学术会议“新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回顾与反思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学界的会议代表110余人参加了会议。2014年,学院成立“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中心”,于10月下旬举行了揭牌仪式,并召开了“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哈尔滨师范大学、沈阳师范大学等省内外高校的专家学者20余人参加了会议。2015年,依托“东北地域文化与文学艺术研究”项目,进一步突出研究特色,承办了“地域文化与文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辽金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传媒大学、中国政法大学、黑龙江大学、香港中文大学、日本大阪大学等国内外高等院校的7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提交论文70余篇。2015年,承办“一带一路背景下国家语言文化战略”学术研讨会。2016年6月与大连理工大学、日本爱知大学、大连大学共同主办了“文化·文学:历史与记忆国际学术研讨会”;9月举办“语言科技应用与语言学科建设高层论坛”,并为 “语言科技与东北亚语言资源研究中心”揭牌;10月举办首届“东北方言学术研讨会暨语保工程中检·培训会”;11月新闻学专业、广告学专业主办了以“新技术条件下的新闻传播教育”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2017年主办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学术研讨会”。2018年主办“古代语文教育研讨会”。2019年与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和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联合主办“东北文学与文化国际研讨会”。这些会议的承办扩大了学院、学校的影响,推动学院的教学、科研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2011年以来,学院先后邀请了哈佛大学王德威、美国麻州大学张恩华、北京大学傅刚、中国社科院李安纲、杨匡汉,吉林大学刘中树、张福贵,暨南大学蒋述卓,北京师范大学刘勇、张清华、刁晏斌,南京大学王彬彬,苏州大学王尧,上海师范大学杨剑龙,香港天地出版公司孙立川,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大连科协主席蔡维藩,作家孙慧芬,中国壹捌零营销咨询公司董事长雷少东,著名语言学家江蓝生,华南师范大学张玉金,南京大学莫砺锋,广西师范大学胡大雷,陕西师范大学张新科,黑龙江省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席傅道彬,中国社会科学院党圣元,中国鲁迅研究会副会长黄乔生,日本教授板谷俊生、上野惠司,山东大学贺仲明,中国传媒大学张晶,华东师范大学叶军以及优秀中小学校长、教育专家、特级语文教师以及校内教授作客文苑讲坛,作专题报告与讲座,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活跃了学院的科研和学术氛围。

教学条件和办学空间不断改善。2008年,文学院搬迁至西山湖校区,增建了广告学实验室、新闻学实验室,购置了78万元的设备、仪器,并逐年按计划采购、增加设备,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更优越的条件。学院还出资建成了藏有2万册图书的学生书库,并逐年进行采购补充,丰富了图书资料。2014年,学院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资金200万元,于2015年购置了20万元的图书资料,同时建设多媒体录播实验室、新闻采编实验室。2015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资金100万元,建设语言科技与应用实验室。2018年,获批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资金50万元,建设语言科技与应用实验室二期工程。

围绕育人宗旨,党建工作取得开拓进展。文学院党委(总支)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及十八届、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学院各项党建工作扎实规范,党政领导班子团结务实、精诚协作,学院师生和谐、风清气正。学院党委紧紧围绕学院育人宗旨,积极落实学校党建工作“六项工程”和“三会一课”基本制度,不断加强党支部规范化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扎实推进校园先锋工程,认真抓好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了基层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在领导班子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党员队伍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都开展了扎实有效的工作。

多年来,学院党委(总支)多次获得辽宁省、大连市和学校的多项荣誉。2010年被评为大连市先进党总支。2011年以来9次荣获校先进基层党组织。2015年学生党支部“砥砺学习自我成长”活动荣获大连市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三级品牌活动。2018年9月26日,中国共产党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委员会成立。文学院党委于2018年12月被辽宁省委教育工委授予辽宁省高校“校园先锋示范岗”(集体)荣誉称号;2019年1月获评首批“全省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培育创建单位;2019年7月被辽宁省委教育工委授予“辽宁省高等学校先进党组织”荣誉称号;获评辽宁师范大学2019年度“先进党委”;语言学党支部于2019年12月获批辽宁省第二批全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文学党支部申报的“传承优秀传统,坚定文化自信”党日活动获评辽宁省高校“主题示范党日”三等奖。

开展学生活动,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文学院学生工作始终坚持以学风建设为中心,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为重点,全面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严格学生日常管理,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平台,取得了丰硕成果。

文学院围绕学风建设不断开展高水平、多渠道的学术交流活动,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百场学术报告活动及2008年开始组织开展的“文苑讲坛”系列活动,极大地拓展了文学院学子的视野。每年组织的新老生学习经验交流会,英语四、六级学习经验交流会,考研经验交流会,为学术交流搭建了良好的平台。近年来学院学生先后考取了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南开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的研究生。还有的优秀毕业生被港澳名校和美国、英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外名校录取(如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等)。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各种专业比赛,在全国的写作大赛、大学生英语竞赛、金犊奖、学院奖等各种比赛中均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先后有千余名学生获得各类奖项。建立了学院学术研究发展与学生科研能力培养相结合的品牌建设模式,提升了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2015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大学生广告艺术节学院奖金奖1项。获批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9项。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学生党建带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全方位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学院自2004年起设立“学院奖”,树立典型,表彰在生活、学习、工作等方面的优秀学生,并组织召开年度总结表彰大会。2011年以来,学院开展“身边的榜样”宣传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学生赶超先进、完善自我的积极性。2015年推出微信平台——博雅文苑,多渠道多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形成了良好的学风、院风。

以“突出学院特点、弘扬师大文化、服务学生成才”为宗旨,文学院学生活动思想性、群众性并举,服务于校园文化建设。以学生组织为载体,以社团活动为平台,开展有文学院特色的学生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提升了学生综合素质。学院现有春潮语言艺术团、绿岛文学社、沧浪剧社、时政研究会、新闻中心、广告协会、志强社、汉语文化交流协会、明德国学社等9个学生社团。2008年始开展的班级素质联赛系列活动,至今举办了十届,进一步加强了学风班风建设,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和学生的集体荣誉感。自47届校运会到51届运动会连续五年荣获学生团体总分第一,2014年第53届校运会再次荣获冠军。2013-2015年连续三年荣获西山校区趣味运动会第一名,在市高校辩论赛、校舞蹈大赛、诗歌朗诵大赛、话剧大赛等学校多项比赛中屡获佳绩。

2014年文学院辅导室荣获大连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基层单位,文学院团委荣获2014年大连市先进团委,连续多年荣获校先进团委、校社会实践先进单位,2017年荣获校先进团委,2015年、2019年荣获校五四红旗团委称号。2019年文学院团委荣获大连市志愿者行动优秀组织。

学院历任院长(系主任):隋宗茂、李抗、缪澄浴、武殿一、戴翼、曲本陆、叶纪彬、张晶、王卫平、张庆利;历任书记:郭忠文、赵德珠、迟永长、苗壮、于永顺。

学院现任院长:洪飏;现任书记:许德胜。

(执笔人:王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