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我院开展“破译新诗‘经典’的对策”主题讲座

2020-12-02  点击:[]

我院开展“破译新诗‘经典’的对策”主题讲座

11月30日下午,我院于二教A426开展了一场主题为“破译新诗‘经典’的对策”的学术讲座。特邀罗振亚教授为本次讲座主讲人,由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卫平教授主持。

罗振亚教授担任南开大学穆旦新诗研究中心主任,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为中国作家协会诗歌委员会委员、中国新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中国闻一多研究会副会长、天津市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文学评论》《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编委、《南开诗学》主编。出版有《中国现代主义诗歌流派史》、《朦胧诗后先锋诗歌研究》、《与先锋对话》等著作十余种;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文章三百余篇。

首先,罗教授驳斥了“新诗不需要诠释”的观点。他认为,社会分工带来的个人经验的局限性、新诗语言的非常态性以及民族审美思维的差异性正是新诗“读不懂”的缘由。接着按照时间线索梳理了中国百年新诗发展史上“读不懂”的诗人典型及作品。这其中,诗歌中的宗教、哲学等文化因素是造成诗歌“读不懂”的关键。在此基础上,罗教授呼吁 “新诗阐释学是非常必要的”,破后而立,论据充分。

接着,针对“新诗有无经典”这个问题,罗教授谈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而在他看来,凡是介入这时代的良心,凡是影响过一时写作风气的都可算是经典。他从新诗的编纂入手,介绍《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大师文库》诗歌卷及《新诗十九首》的编纂过程,从而提出经典确立的标准问题。

罗教授认为,首先要坚持历史主义的态度和立场。其后,他进一步强调“经典”评判更应从审美的维度出发。具体来看,隐显适度的意象密码、情绪律动的自由化语言以及诗歌中的哲学分子是三大重要的审美观照。此外,罗教授具体分析了新诗意象特有的新品质以及新诗语言的创造性。

最后,罗教授介绍了多向拓展研究方法以帮助读者贴近诗歌经典的实质。他总结道:“现代诗的魅力之一,就是它在于隐藏自己和流露自己之间”。再一次强调了新诗所具有的其他文体所不能替代的独特价值,并呼吁大家用心品悟诗歌。在讲座尾声,同学们和罗教授围绕新诗进行了交流,本次讲座也在热烈的讨论中落下帷幕。

王卫平教授对本次讲座进行了总结,他回忆了自己的大学岁月,称道:“那是个人人爱诗的黄金时代”,并借此谈了对新诗解读的看法。他强调,与其纠结新诗中个别词语的含义,不如用生命体验整体感知诗歌。

在与学生们的交流环节,罗教授深入浅出解答了同学们的困惑。关于如何进行诗歌创作,他认为情感是第一位的,而更重要的是如何在情感与理性中找到一个平衡点。最后,他希望同学们可以用心感悟新诗经典,更好地在新诗中感悟世界、发现自我!

上一条:中国现当代文学对“人”的反思 下一条:文学院成功举办“本科教学质量月”系列活动之新闻学专业摄影作品展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