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与文学生态”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

2021-05-21  点击:[]

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与文学生态”高端论坛在我校举行

2021年5月18日,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揭牌仪式暨“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与文学生态”高端论坛在我校黄河路校区举行。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文学评论家吴义勤,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苏童,吉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作家》杂志主编、评论家宗仁发,江苏省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钟山》杂志主编贾梦玮,著名评论家、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何平,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素素,沈阳军区创作室专业作家马晓丽,《海燕》杂志主编、诗人李皓,大连理工大学教授、评论家梁海,大连大学教授、评论家张祖立,青年作家班宇,春风文艺出版社首席编辑、青年作家姚宏越,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雪铭、校长苑晓杰,各机关部处负责人及相关专业教师出席了此次活动。会议由副校长岳崇兴主持。

首先,李雪铭书记向本次会议致辞。对“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中心”的成立表示热烈祝贺,对参会嘉宾表达诚挚的欢迎。指出,2021年是辽师大历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建立100周年,也是我校建校70周年。70年间,我校一直以“匠心传承育良师”的家国情怀,以“踏平坎坷成大道”的壮志,走出了一条教师教育特色发展之路,学校现已成为辽宁省最大的、起示范作用的教师教育中心。“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的成立,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有助于将中国文学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可以聚集、吸纳文学批评的资源、“活水”,汲取中国文学中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充分展现文学批评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同时,“中心”的有效工作,将对校园文化建设、文学教育、学科发展起到推进作用。

随后,文学院院长洪飏从建院历史、学院构成、师资队伍三方面介绍了文学院情况,并对参会嘉宾和校领导对研究中心的关心与支持表达了真挚的谢意。“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主任张学昕介绍中心组建的基本情况,谈到了建立“中心”的初衷和预期目标。希望以“中心”为契机和新的学术生长点,整合文学院学科资源,带动各学科共同进步和发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文学批评和研究这个平台,走近作家,走近文坛,更好地融入文学写作和研究的学术共同体。

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著名评论家吴义勤致辞。吴义勤对研究中心的成立和我校70周年校庆表达了祝贺,对张学昕教授等一直坚持从事文学评论的学者们表达了自己的敬意。吴义勤认为,辽宁师范大学有深厚的人文底蕴和良好的学术传统,在这样的环境中成立“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将对我校学科建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将为青年批评人才的成长搭建良好的平台,并将进一步促进我校文学生态的发展,将成为我校的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名片。

随后,文学院党委书记许德胜宣读贺信。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大学文学院、江苏省当代作家研究中心、南京大学新文学研究中心、贾平凹文化艺术研究院、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艾伟、广西作家协会主席东西、《小说评论》杂志社、《当代文坛》杂志社、《阿来研究》杂志社等发来祝贺信函。

辽宁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李雪铭与著名作家苏童共同为中心揭牌。

校长苑晓杰教授为中心兼职研究员、客座教授吴义勤、苏童、宗仁发、贾梦玮、何平颁发聘书。

揭牌仪式后举行了“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与文学生态”高端学术论坛。与会专家就“当代人文精神建设与文学生态”“建党百年与文学经典”和“东北文学与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未来”三个议题展开讨论,论坛由贾梦玮主持。

南京师范大学教授何平认为,人文精神提出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文学生态与一个时代的人文精神状况关系密切,人文精神的状况会对文学生态产生巨大影响。当代批评家们在文学鉴赏的过程中实际上包含了批评个体关于人文精神、精神状况的整体格局和思路。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则认为,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的成立,有可能会影响东北文学批评的研究格局,东北文坛需要勇气去抛掉地区化的束缚。

大连市作家协会主席素素指出东北地区文学的空白还存在很多,这些空白需要本地的作家去填写,班宇等年轻作家的崛起让人们看到了东北文学崛起的希望,她相信他们会有光明的未来,而她自己也将尽力推动东北地区文学的崛起。著名作家马晓丽老师将班宇等创作者的成功进行了总结,指出他们经历了父辈从辉煌到衰落的过程,生活上的痛感从他们的作品中流露出来,成为了他们文学作品中的独特气质。班宇以自己作品为切入点,对于近一段时间东北地区不断被提起的“文学复兴”的现象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东北地区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改革开放后的典型性,因而决定了此后他书写的文体和他作品的整体样貌。班宇表示自己虽然在做新的尝试,东北地区的色彩也许不会再那么浓厚,但他依然是东北地区的作家。大连理工大学教授梁海认为,班宇等东北作家的崛起实际上代表了一种新的文学现象。一方面这些作家的创作非常具有先锋性,在文体实验上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以寻求文体上的突破。另一方面这些新生代作家更加注重现实主义底色的展现。

王星、姚宏越、孙琳三位老师则一致认为出版社对于文学活动意义重大。东北地区的出版行业在面临严峻挑战的同时仍做出了出色成绩,没有使东北地区独特的声音在中国文坛上消失。东北地区的出版社从业者以及文学创作者们虽然面临着困境,但是都深藏着文学的基因,东北文学的发展会越来越好。石竹青指出“中心”将作家、评论家引入到校园中,能够为辽宁师范大学的学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契机,既积蓄内力,又向外扩展,为辽宁师范大学的人文精神的生成带来重要支撑。姜海玲表达了对“中心”成立的祝贺,并从文学角度表达了对作家、学者们的深深敬意。文学院武兆雨、高明峰、邢军、徐立平先后发言,从教育从业者的角度,指出在东北地区文学史研究的过程中,应该更多的从作家创作发生的角度切入和关注,并从文学生态建设、培育的角度,期待能为人文精神的建设做出贡献。

张学昕教授表达了对与会者们的诚挚感谢。期待作家、批评家、学者对“中心”的更多支持。

最后,苑晓杰校长作总结发言,强调“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中心”的成立将对我校学科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对我校人文精神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众多优秀文学工作者齐聚在辽宁师范大学,这本身就是一件盛事,我校将继续把“文学的邀约”进行下去,将其做成有持续性影响的文化品牌。二零二一年正值辽宁师范大学七十周年校庆,我校会以此为起点,坚持创新精神,将“辽宁师范大学中国文学批评研究中心”做强做大,推动学校的文化、学科建设与发展。

上一条:文学院举办“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关于当下文学写作与批评的几个问题” 下一条:文学院举办“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河流的秘密——小说写作的可能性或写作的发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