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动态
学生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生动态 >> 学生动态 >> 正文

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来我院讲学

2018-06-20  点击:[]

北京师范大学刘勇教授来我院讲学

6月13日下午14时,我院在一教203开展了主题为对话经典:文学与人生的双重融合的报告,报告人为我院特邀的刘勇先生。本次讲座由文学院博士生导师王卫平主持。

刘勇,文学博士,“马克思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20世纪中国文学史》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现当代文学学科带头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长期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及文化的研究和教学,在《新华文摘》和《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百篇,出版学术著作数十种。主持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课题,科研成果分别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和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与一等奖。主讲“中国现代文学史”获北京市精品课程,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获北京市精品教材。曾任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客座教授、新加坡新跃大学和香港浸会大学课程教授、香港大学访问学者,并先后在美国、俄罗斯、英国、德国、意大利、希腊、瑞士、西班牙、葡萄牙、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以及香港、澳门和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和文化考察。

首先,刘勇先生讲解了手机阅读和读书的区别,它们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所不同。首先一本书经过多次校对,错误率是极小的;而手机阅读的错误较多,很容易误导读者。在方式上,拿着手机无时无处不在阅读,违背了基本的生活常规。另外,手机会使阅读碎片化,无法进入深刻的情境,集中精力思考。他引用扬州大学学者曾说过的一句话,“写作是阅读的儿子”,指出年轻人喜欢写作,却缺乏阅读。针对此问题他提出建议:在成为作家之前,受到的保守学术训练是当一个好读者,而不是创意写作。他还指出阅读首要选择就是读经典,读没读、读过几部经典,决定了人生的底蕴和高度。至此,刘勇先生也为同学们推荐并介绍了几部俄罗斯文学的经典,如《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一个人的遭遇》。

接下来,刘勇先生讲解了经典的三种类型。一为永恒的,深入人性深处的。二为时代的,在当时为时代发展做出贡献的。三为永恒与时代兼而有之的。随后他讲解了什么是对话和作者与自身的对话,如张爱玲,她的魅力就在于对女人的深刻认识与领悟。读者与自身的对话,一部经典作品,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去读,感受也是不同的。

最后,王卫平老师做出总结。他说不要怀着功利的心态去阅读,要发自内心的去阅读,成功没有捷径,而阅读或许就是致胜的秘诀;他还提出,在手机阅读方面要逐渐节制,放下手机,拥抱世界。

在当下信息化、网络化高度发达的环境中,文学作品的经典可能被人遗忘,但文学经典的意义不因“不受待见”而消失或者改变,让我们一起阅读吧,释放和延续文学经典的生命力。

下一条:我院举办2018届毕业生学位授予仪式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