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以身垂范,以德施教 ——记武振国先生一堂精彩的中国文化通论课

2017-11-08  点击:[]

以身垂范,以德施教

——记武振国先生一堂精彩的中国文化通论课

2017年11月1日上午10时,“文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月活动之名师示范课”活动在二教A321成功举办。本次活动有幸邀请到了文学院文艺理论教研室的武振国先生。先生师德高尚,学养深厚,一向深受师生们的爱戴。本次课的内容是“古代的称呼”。文学院全体教师与2016级汉语国际教育(师范)专业同学共同聆听了这堂精彩的中国文化通论课。活动本着分享名师教学经验,提高学院整体教学水平的目的顺利开展,反响十分热烈。

讲课之先,先生便“以身垂范”——身着富有传统特色的汉服,先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了汉服的文化内涵,指出汉服是礼仪的载体,汉服体系展现了华夏文明的等级文化、亲属文化、政治文化、重嫡轻庶、重长轻幼以及儒家的仁义思想。

随后便进入了本堂课的主题:“古代的称呼”。先生将一些现代惯用的称呼与古代的称呼进行了对比,指出今人的诸多误用之处。比如“老公”一词是今天使用最多的一种妻子对丈夫的称谓,然而它在中国古代却并不是礼貌的称呼。先生以史为据,论从史出,援引《南史·贼臣传·侯景》“请兵三万,…缚取萧衍老公”的例子,指出其中“老公”最早的意思是老雄性;老公的“丈夫”义大概出现于元代市井,见于通俗小说下层人口中;而在明清“老公”则特指太监。……总之,相比于“良人”、“官人”等其他中国古代称呼,“老公”一词包有歧义且毫无内涵。又如,当今社会丈夫经常称妻子为“夫人”,而在古代不同地位阶层的人对于妻子有不同的称呼方式,如:卿卿、室人、阃…等,用词称呼都是非常讲究的。此外,先生还讲述了一些名词在古代的不同称呼,如:古代丈夫去世的女子称自己为未亡人,太后称自己为哀家……如此等等,先生教导我们应在生活中使用我们祖辈流传下的传统称谓,拒绝滥用称谓的现象,注重语言的雅俗美丑等。

接着,先生又指出了古代称呼中“讳”的问题。讳,避也,隐也。“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古人对于尊敬的人不能直呼其名,涉及长辈名讳的字也要用其他字替代,如:臣子对君主的尊称执事,天子对同姓诸侯称诸父,异姓称诸舅。先生强调“亚父”应读去声,特指高人范增,“如父”应读上声,是对男子之美称,其他的例子如:夸父、尚父、仲父管…还有字之后加“父”的现象:仲尼父、尼父;“夫”又通甫,如王介甫、陈同甫、俞荫甫。先生又举了几个谦称的例子,如:自己的儿子不能称作“我家公子”,而应该称为“吾子”。先生又以当今的电影为例,指出在古装电影中,“请问你尊姓大名”的开场白是对对方不尊敬的说法。

先生教学方法多样,不唯讲授一途,而且还非常擅长组织性教学,注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在之后的教学互动环节中,先生给出很多容易产生混淆的问题让大家思考,逐步引导同学推断出“社君”、“此君”和“麴君”的含义。

本节名师示范课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生动。先生既“以身垂范”又“以德施教”,让师生们在学习古代称呼知识的同时,也深入领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德性魅力。

通过本堂课,我们可以将先生的教学理念概括为是“转识成智”与“经世致用”两点,即把所学到的知识转化为我们切身的智慧与血肉,并且应用到现实人生实践当中,将做学与做人相互贯通。作为教学名师,先生三十余年的教学历程正是实践了这种知行合一的教育精神,从而成为我院师生的楷模。本次名师示范课,无疑能够更好地促进我院教师教学水平的提升。

上一条:精读细思乐语文 下一条:我院荣获“促进杯”英语竞赛团体一等奖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