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上午,我院邀请首都师范大学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主任赵敏俐教授做了题为“《诗经》与诗教”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文学院院长张庆利教授主持,文学院部分师生聆听了此次报告。
赵敏俐教授为中国诗经学会副会长、首都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日本广岛大学客座教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赵先生主要学术方向为先秦两汉文学与文化,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出版有《汉代诗歌史论》《传统文化与中国文学》《中国诗歌通论》(汉代卷)等、主编有《中国诗歌通史》等学术著作。
报告中,赵敏俐教授首先对“诗”与“诗教”进行了解释,并从“温柔敦厚”的诗教出发,阐释了《诗经》所具有的文化意义。赵老师强调,《诗经》不只具有诗歌选本的文学功能,更具有文化意义;《诗经》内容丰富、地域广泛、感情高雅纯正、思想严肃高尚、艺术技巧高超、社会功能突出,不只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部诗歌总集,更是一部文化经典。赵老师认为,周人将诗乐教育放在学习中最重要的地位,《诗经》反映了周人的诗乐观,揭示了“寓教于乐”的艺术本质;而从《诗经》可见,诗教的本质在于一是艺术审美的教育,二是情感的教育,三是文化的教育(包括宗教、政治的教育,伦理、道德的教育,民俗、风情的教育,博物、识字的教育等等);《诗经》在中国古代发挥重要作用,后人学习《诗经》,第一是诗人的品格,第二是诗学的修养,这是诗教在古代的核心要义。赵老师最后指出:“诗教在中华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人格塑造过程中曾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当代教育中仍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诗经》“不但提供给人们以艺术审美的享受,同时它还以艺术的方式教人们如何去做人。”
赵敏俐教授的报告赢得了全场师生的热烈掌声。张庆利院长在总结中指出,赵敏俐先生的报告将深湛的学术研究与思考融入娓娓的讲述中,既有细腻的文学分析,又有宏阔的史学观照,给人以方法与人生的多种启迪。他希望文学院师生都去追求一种高雅纯正、严肃高尚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