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3日,西山湖校区二教A426会议室座无虚席。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迟子建老师应邀来到我校文学院,以“小说虚构的尺度”为题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与文学院200余名师生和慕名而来的嘉宾、读者共同探讨文学的魅力。
讲座开始前,本次讲座主持人、博士生导师张学昕教授介绍了迟子建及其作品。他认为迟子建是东北杰出的作家,她的作品是一部百年东北史,其中充满了个性、灵性和自信。
讲座从迟子建讲述历史与文学的区别开始,迟子建认为,小说创作要求人们具有虚构的能力,虚构是“小说家进入小说的一把金钥匙”。虚构为人们重现了无人记载的历史和神话的细节,小说作为一种艺术,需要把握虚构的尺度。这种尺度的把握与作家的情感、看待现实与历史的广度以及洞察心灵世界的深度有很大关系。随后,迟子建通过讲述个人的写作经历,讲解了如何把握小说虚构的尺度。小说《那丢失的》是迟子建在大学毕业当天对宿舍残存的生活印记产生感慨后,稍加虚构创作出来的。从那以后,她逐渐找到了文学的现实与虚构之间的微妙的配方。文学配方关乎一个作家的气度、心灵、成长经历以及生长的土地,应该是不断改良更新的。
迟子建以《亲亲土豆》《白雪的墓园》《炖马靴》三篇小说为例,分享了如何将所见所闻转换成虚构的小说。虽然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其中的细节应该有现实作为依托。作家应该有一双发现的眼睛,能够将人们司空见惯的事情创作成文学作品。在总结时,迟子建提到,虚构与现实需要作家来进行平衡,使它们相得益彰。文学没有那么高的门槛,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玄妙,希望大家在今天的讲座中能够有所收获。
世界文学教研室傅星寰教授表示:“迟子建老师的作品里有大情怀,她的悲伤是克制的却令人感动的,她是天赋型的作家。”文学院院长张庆利教授表示:“迟子建老师是有文学天赋,又能够刻苦钻研的人,小说的配方是‘发现和心灵’,小说的秘方是‘情感’。”整场讲座气氛热烈,近三小时的时间里,迟子建与师生们热情互动,共话文学真谛,大家纷纷表示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