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新闻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动态 >> 新闻动态 >> 正文

文学院举办“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潜结构与潜叙事”

2020-10-14  点击:[]

文学院举办“文学的邀约”系列讲座之

“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潜结构与潜叙事”

10月12日下午,文学院举办了“中国当代文学中的潜结构与潜叙事”的主题讲座,主讲人为著名评论家、诗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张清华老师。本次讲座由我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张学昕老师主持,文学院教师、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本科生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共有270人参加了本次讲座。

张清华教授首先就现当代文学研究的一些基本思路、方法和角度问题向大家做指点,使同学们认识到,要真正进入文本,要在思想层面有所启发与碰撞。在张老师看来,文学研究不同于科学研究,文学研究应该充满感性的想象力,虽然不乏逻辑的思辨和理性的认知,但更多的是哲学和精神现象学意义上的探究。他表示,当代文学中的“潜结构”与“潜叙事”研究,一方面能够使我们戴上一副好比一台类似X光机的眼镜来透视文本内部的诸多秘密,从而建构文学研究的深度;另一方面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文学研究的偏差,使被文化研究所遮蔽的文学研究重现其文学性,从而更好的观照人学和人性。

接着,张清华教授进一步阐释“潜结构”与“潜叙事”的内涵。他认为,这就是潜伏于文学叙事中的“集体无意识构造”。他指出弗洛伊德所发现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大量的集体无意识活动,其实是被压抑的人类动物性本能在叙事中的巧妙潜伏。以此为基础顺势再次观照《皇帝的新衣》,便更容易看到这一文本之所以引起广泛震动的心理基础,是因为几乎每个人都做过类似在公众场合 “赤身裸体的梦”而感到尴尬,而这正是我们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无意识的秘密。

而后,张清华教授指出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会设置类似的个体无意识的隐秘经验,但一部伟大的作品一定会处理得了无痕迹。他以马原的《虚构》、路翎的《洼地上的战役》、茹志娟的《百合花》为文本依托,具体分析了如何用叙事学、精神分析理论等研究方法真正进入文本内部。正如他所说:“我们要用复杂的眼光、思维、隐秘而错综的通道进入文学问题,而不是将其简单化为文化研究。”

最后,张学昕老师对本次讲座作了总结,并对现当代文学的研究进行了方法论的指导。他强调,张清华老师已经阐明解读文本就是要求我们重建文学思考、文学研究、文本阐释的文学性,获得摆脱知识化的文本细读信息,进而看到文学内部的信息。同时,针对如何突破经验的局限,要将文本经验转化为自身的感受力,从而更好的感知文本核心,使同学们深受启发。

在师生交流环节,张清华老师以智慧幽默的语言解答大家的问题。他告诉同学们,误读本身不是目标,认知的过程才充满趣味,所以在解读的过程中不要怕误读。我们要始终带着问题意识读文本,获得文学研究的文学性。

张清华老师的学术讲座在学院师生中引起强烈反响。现当代文学教研室武兆雨老师颇有感慨地说:“张清华老师的讲座提供了一种进入文学内部肌理的路径,他对集体无意识和个体无意识的等潜结构与潜叙事的发掘、发现,将当代作品还原为人的精神现象学问题,使其重新获得了‘文学性’”。现当代文学博士生贺感到深受鼓舞:“通过张清华老师深入浅出的讲解,不仅了解到潜藏在文本背后深层的隐含意指,而且更加惊叹于原来革命文学中竟然也能挖掘出如此丰富的人类学意义。张老师的这种阐释方法鼓舞着我们还要继续前行,多多阅读精神分析和哲学方面的书籍,发掘文本中更多‘应有之义’”。

上一条:文学院举办“文学的邀约”名家系列讲座之“我们时代的写作与批评”文学对谈 下一条:文学院新闻系举办“新闻伦理研究的思想实验与设计”线上学术讲座

关闭